省媒关注|泰山“挑山工”系列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为了好生活再难也得上三个泰山挑山工的故事感动人心 省媒关注|泰山“挑山工”系列报道

省媒关注|泰山“挑山工”系列报道

2024-05-17 14:1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2019年以来,齐鲁晚报泰安记者站、齐鲁壹点泰安融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,在泰安市委宣传部指导、支持下,在齐鲁晚报省版、齐鲁晚报《今日泰山》、齐鲁晚报泰安融媒平台等,刊发大量宣传泰安时政、经济、社会、民生等重点报道,宣传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、旅游文化建设的新成就,有力地展示泰安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。

泰山“挑山工”系列报道

一、

(2月12日A06版)

大年初一专访老挑山工陈广武。

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:

“干点实事,真得有挑山工精神”

当年指挥百人抬五千斤轮盘时用的喇叭,陈广武至今保存着。

春节期间,记者两次来到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家中拜年。2月5日,大年初一,记者从济南来到泰安大津口沙岭村,盘山道上多是陡急的拐弯,粗略数有32个,其中有四五个是将近180度的急弯,通过时必须听声鸣笛、小心翼翼。听说记者要来拜年,今年77岁的老挑山工陈广武连说“不容易”。陈广武向记者讲述了很多泰山挑山工的故事,相框里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的壮观景象。

初一下午,临别前,陈广武很认真地问记者,常有人登门拜访,“这样好不?”大年初三,记者又访陈广武。这次走的另一条路同样山陡弯急,记者想就陈老汉的这个疑问聊明白

指挥一百人

抬五千斤大轮盘

大年初一,太阳暖洋洋照在泰安沙岭村东的山坡上。陈广武在离家数百米处,包了四亩山地,种点核桃、板栗,养一群山鸡,过着踏实的日子。

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,给了泰山。十八九岁上山,从打扫卫生、担粪晒粪干起,直到后来包产到户,强壮、倔强的陈广武成了挑山工的头儿,一直干到五十多岁因病下山。

1982年,泰山建索道,单件大轮盘重达5000多斤,只能人力扛抬。谁来扛?怎么扛?来自各地的包工头,一个个被投了不信任票。有勇有谋的陈广武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。

山路陡且窄,大件重且长,百多名挑山工齐上阵摩肩接踵,稍有不慎事关人命!

陈广武深知责任重大,那时他也不知道啥叫狠抓落实,就是认个理儿,接了活就得研究透、干扎实:需要多少横杠,多少顺杠,怎么拐弯,多少人抬杠,多少人拉纤,多少人外围服务。

“我站在那个5000多斤的大轮盘上,拿着喇叭指挥100多人,指挥平衡!”众汉子艰难行进在山道上,听从陈广武发号施令:这里高点!那里慢点!稳住!

忆起那个“高光”时刻,陈广武说:“下面100多人,谁都不许说话,就我一人指挥!只能前进,后退就是杠毁人亡!”陈广武说,挑山工没工夫说闲话,一说话就泄劲,就得认准方向,一步一个脚印,不达山顶不罢休。

他这个带头人

是用心干出来的

陈广武被誉为“轮盘上的将军”。最多时,他一次性指挥450名挑山工,那是抬4厘米粗、1000米长的钢缆上山。这么多人,他是怎么聚起来的?大家为什么都听他这个带头人的?

大年初三,陈广武的侄子说:“一传十、十传百,大家都知道他为人好!”

那时穷,陈广武给发的工资高、结款快,谁家遇急,他还能预付工资,很快有了口碑。

有的挑山工农忙时回家干活,陈广武就骑着自行车,跑到周边的下港、上港、长清、历城,给人家去送工钱,还吃个饭,喝个酒,聊聊家长里短,心满意足地回家。

一个好汉三个帮。陈广武不识字,但是抬大轮盘上山时,却有两个“会计”帮他测算方案,“我负责说,他们负责算!”陈广武自豪地说。

时间到了1993年,7000斤的油压柱上山。150多人上阵耗时四天,过云步桥时拐弯最急,上面的人下肩、下面的人举杠过顶,油压柱摇摇欲坠。“急得落下了心脏病!”陈广武说,油压柱底下几十条人命,稍有差池,怎么给人交待!

陈广武还救过别人的命。那年正是立春后,火情发生,林场张队长被呛倒在地。挑山工陈广武赶来,把他连抱带拖弄出火场,让张队长透气。

张队长当时已经50多岁,快退休了,十分珍重这位救命恩人,俩人成了好朋友。

前年4月,陈广武带老伴儿去济南,到省立医院看病,正愁眉不展时,一位马老先生认出了他,请陈广武到自己家住。这位马老先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:“他年轻时是条‘一把扳不倒的汉子’!我敬佩他!”

后辈挑山工来拜年

他说“咱都好好干”

大年初一,见记者专程来拜年,他不图年货,高兴的是这分心意。陈广武请记者在家吃了热面条,多放了肉,还打了荷包蛋。

村里老房子的墙上,最抢眼处是他当年站在大轮盘上指挥若定的老照片。照片下方,还有另一张特写小照片,他手拿喇叭正在嘶喊。

慢慢地,陈广武成了“名人”,来访的人多了,加上年龄大、心脏不好、腰腿也有劳损,老人有些不胜其扰。

有一次,陈广武陪着访客重新上了泰山,从早晨6点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,“真挺累的!”年前,还有泰安几个机关和学校的负责人来看望陈广武。

陈广武有点想不明白:自己的那些事迹,虽然都是真事、好事,但是连续接待客人,“这样好吗?”陈广武很认真地问记者。

但是熟络之后,陈广武的态度在变化。大年初三,陈广武让老伴儿给记者煎水饺,还添了几个菜,他还拿来了枕头、被子,让记者在沙发上歇一会儿再开车。他自己悄声关了电视,躲到门外晒太阳。

“您得把泰山挑山工的精神传承下去!”大年初三下午,趁着老人高兴,记者跟陈广武聊聊心里话。

“您是最知名的老挑山工,这是最宝贵的财富,谁也替代不了您!”

“咱讲好挑山工精神,不就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好处嘛!”

……

陈广武受了触动:“你有这个心,我有一把老骨头!”他说,“要干点实事好事,还真得有泰山挑山工精神!”

记者补上一句:“要说弘扬泰山挑山工的精神,还真得需要您这样的挑山工‘扛把子’!”

临别前,有同村的后辈挑山工,来陈广武家拜年、聊天,一起感叹今昔。陈广武眯着眼睛听,和善地笑着,对他们说:“咱都好好干!”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记者 刘国林

二、

5月2日,报道泰山挑山工搬出窝棚,住进新房。

泰山挑山工五一前住进新房

从此不再住帐篷,还有了统一设计的新工装

一位泰山挑山工身着新衣站在新房子前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 本报见习记者 文振华 摄

◥几十年来,挑山工一直住在帐篷里。本报见习记者 文振华 摄

“窝棚房,闷又凉,一下雨,当龙王。”几十年来,泰山上的挑山工一直住在帐篷里,冬天冷,夏天潮,居住条件恶劣。这种情况终于在近日得到了改观,4月29日,泰山景区为挑山工修建的新房子竣工,挑山工们终于住进了新房里。

新房配有厨房

家具和电器都将配齐

长4.2米、宽3.6米,米黄色的瓷砖、洁白的墙面,这样的房子连着有四间,边上还带有厨房和洗手间。

4月29日,记者在泰山中天门景区见到了挑山工们的新房子,这里位于通天桥上方,距离中天门索道500米。不仅这一处,天街上的挑山工们也在南天门景区执法中队院内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挑山工之家”。这两处房子一个98㎡、一个91㎡,都是2019年春节后动工,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建设,终于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顺利完工。

看着新竣工的房子,今年54岁的挑山工孙一青很是满意。老孙干挑夫这行已经30年了,参与了泰山上的各种重点工程建设,却没为自己挑过一砖半瓦,一直住在山上的帐篷里。对此,老孙并没有怨言,他说,他本来是个庄稼汉,只要有个能住的地方就行。

虽然说着“能住就行”,但对于以前的帐篷,就算能吃苦的老孙也感觉有点不方便。因为泰山景区里室外禁止生火,挑山工们平时都是吃自带的煎饼,长期偏重主食的饮食方式,导致很大一部分挑山工血糖过高。这次新建的房子设置了厨房,就是为了方便他们做饭,改善饮食习惯。

“施工麻烦是一回事,更难的还是审批,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,保持原真性非常重要,哪怕一块砖头都不能平白增加,这次能为挑山工建起房子来,不容易。”看着短短一个多月就建起来的新房,南天门景区书记陈和义感慨不已。

随着房子的建成,下一步,泰山景区工会还将向挑山工们提供家具、橱柜、电器、净水器、热水器等生活用品,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孙一青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方便。

换上统一工作装

背面还有挑山工精神

除了新房子建成,泰山上的挑山工还迎来了另一件好事。4月29日,泰山景区工会还向挑山工们送来了新衣服。服装由山东服装职业学院设计,简洁朴素,这是挑山工们第一次有了统一服装。

接过新衣服,挑山工老郑的动作有点小心翼翼。他试探地套上马甲,系上扣子,又在伙伴的帮助下穿上了围肩。伸展完胳膊,老郑又踢了踢腿:“挺好的,裤子很肥,能蹲下去,材料也不扎人,舒服。”

挑山工们穿的衣服是工会提供的夏季工作服,包含上衣、裤子、围肩和一条红色腰带。灰蓝色传统马甲正面的右上角有“挑山工”三个字;背面是抽象的南天门楼,在图的右下角还有一些彰显挑山工精神的句子,共有五种:“健步上泰山,一步一重天;坚持不松懈,一步一境界”“山再高,往上攀,总能登顶;路再长,走下去,定能到达”“心有山河,肩挑日月”“身比泰山矮,志比泰山高;肩挑泰山重,足下众山小”以及最后一种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”。这五句话,分别从五个方面诠释了挑山工精神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挑山工衣服上的围肩是中天门挑夫队老队长赵平江专门要求的。他说,新中国成立前泰山上的挑夫都是用护肩的,这次他要求给挑山工的衣服上加上护肩,就是为了续起传统,让挑山工们学会保护自己。

“挑山工不容易,给他们送衣服,既是希望传达我们的尊重,也是希望他们穿上这精心设计的衣服后,游客能更尊重他们,他们也能更尊重自己的职业。”泰山景区工会主席高燕说。

挑山工加入工会

还给办了保险

随着工会组织的发展,去年,泰山上的34名挑山工加入了泰山景区工会。加入组织后,挑山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,原来自力更生的他们,也尝到了被人关心的滋味,天冷了给送衣,过节了给送吃的,不仅如此,工会还给他们办了保险,连生病住院也没了后顾之忧。

而这诸多福利,除了工会的关心,还与一个基金会有关。2016年,时年95岁的北大老教授杨辛先生携其师弟钱绍武先生一起将两人的11幅书画作品进行了慈善义拍,之后,拍卖所得的341万元被两位先生拿出来成立了“泰山‘三工’基金”。基金由泰山景区工会代管,专项用于资助、奖励、扶持为泰山保护发展做出贡献或因病生活困难的泰山挑山工、护林工、环卫工。

赵平江说,他相信,在杨辛、钱绍武的泰山“三工”基金的帮助下,在诸多热爱泰山的人士关怀下,泰山上挑山工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。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谢玉强 刘国林 见习记者 文振华

2018年11月,齐鲁晚报在全省率先发布了泰山挑山工的新闻报道。本报一直关注挑山工们的生活状况,充分报道了市委市政府对挑山工的关怀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